其實從疫情以來,中韓兩國政府層面的互信和交流便一直加強。
去年年初,武漢疫情爆發,在西方國家指責中國處理疫情不當,并且幸災樂禍之時,韓國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喊出:“中國加油”!
文在寅更是專門出鏡向中國人表示慰問:“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

緊接着,韓國各大企業奔走相告,紛紛伸出援手,捐款捐物。
在接下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内,各大韓企捐贈額達到了15000多萬元,這其中就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



而就在各大韓企給武漢捐款捐物之時,韓國大邱疫情突然爆發,成為全球第二個疫情重災區。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那段時間也是想盡一切辦法給大邱籌措物資,為韓國加油。并且引用了新羅旅唐使者崔緻遠的名句:“道不遠人,人無異國”(도불원인,인무이국)
兩國之間的友誼得到了驗證。
這一點,從中韓兩國高層和重要人士近兩年來的公開采訪和發言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今年1月26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同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電話。兩國元首互緻新春問候後,為中韓兩國各自關心領域方面交換了意見。
習主席強調:“明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兩國關系面臨深化發展新機遇。我願同你共同宣布正式啟動中韓文化交流年。希望雙方用好中韓關系未來發展委員會平台,回顧總結雙邊關系30年發展成果,規劃未來發展,增進人民友好,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邁上新台階。”
文在寅也表示:“韓方願同中方密切交流,深化國民友誼,繼續推進抗疫、經貿、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合作。韓方贊賞中方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的領導力,願同中方就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保持溝通協調。”
新年伊始,韓國國立外交院院長金峻亨在1月29号接受人民網采訪時候曾表示:“韓中是攜手前行的好夥伴,相較于韓中兩國已經在推行的實際政策,兩國可以在國家利益層面找到更多契合點。”
針對兩國民間的不和諧聲音,他也提議多多“換位思考”:“近來國内政治也會對外交造成很大影響。過去國内政治随國際環境變化,但現在國内輿論或國民想法也會對外交産生很大影響,某些言論被過分誇大,造成兩國間的誤解,換位思考可有效減少誤解。”
對于中韓如何保持友好溝通,金峻亨認為:“應該擴大政府和民間“意見領袖”之間的對話交流,這可以成為築牢韓中關系的良好渠道。”
無獨有偶,緊接着2月1号,我們的駐韓大使邢海明接受成均中國研究所采訪,透露出非常多未來中韓關系的新展望。

來源:中國駐韓國大使館
邢海明說,“中韓都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是兩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同目标。中韓在很多領域優勢互補,雙方可推動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可再生能源和健康醫療等戰略新興産業的合作,實現中韓第三方市場合作的高質量發展。”
而針對如今的中韓關系,邢海明評價道:“中韓關系是國際關系史上的典範,用一個詞概括當前的中韓關系,就是“日升月恒”。
在疫情全球肆虐背景下,中韓關系逆勢升華發展,兩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合作夥伴,是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韓關系都将曆久彌堅。
而對于兩國民間的争議問題,邢海明認為,“曆史、文化、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認知差異也是正常的。網絡上兩國網民間的一些争執,很多是源于誤會和相互間不了解,且并不代表主流民意,友好仍然是大勢所趨。我們應該進一步增進相互認識和理解,增進兩國友好感情,這也是作為一線外交官的重要職責和努力方向。”
而在此後邢海明大使接受《韓國時報》《韓國日報》聯合專訪時,對于最近網上出現的關于“中韓在泡菜、韓服等”一些問題上産生争論,他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邢海明認為,“中韓作為友好近鄰,文化交流互鑒的曆史淵源流長,雙方共享着數千年的悠久曆史和共同價值,其中的很多要素經長期演化,深深融入了本國文化的基因之中。對此我們應理性看待,應将其視為兩國友好交往的基礎而倍加珍惜,而不應使之成為挑動兩國神經、引發口角争吵的矛盾源頭。
“國之親在于民相交”,文化交流是兩國交往的重要橋梁,兩國應以交流互鑒消除隔閡和誤會,以增進相互了解認知消除偏見和猜疑,使兩國民衆越走越近,使中韓關系越變越好。
可見,我們的高層和政府官方對于中韓關系的發展一直非常重視。
與之而來的一定是交流的不斷增加,特别是今年1月份來,短短1個月不到,中韓之間的合作一下子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增加。


加上這次央視CCTV和韓國KBS在文化節目之間的合作,對于未來的中韓關系發展,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暢想。
最後祝願在艱難的疫情和國際形勢下,“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中韓兩國,在未來的國際舞台中求同存異,攜手同行,“歲寒松柏,長毋相忘”。
轉載自:微信公衆号:韓語學哲老師 韓語招聘